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伟大斗争中培育和铸造的精神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影”)的成立与延安有着深厚的渊源,60多年来,延安精神始终贯穿着、指引着、推动着西影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是西影人在拼搏奋斗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强大精神动力。西影的企业精神——“总有办法”,正是对延安精神的一脉相承,是西影最宝贵的财富。
一、实施背景
1938年,党中央在延安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在战火中孕育了红色电影的血脉。1942年,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艺应该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1947年西北电影工学队成立。1956年,中央决定在西北建设电影制片厂,厂址设在西安,定名为西安电影制片厂,并成立了西影实习团赴长影、科影等处实习。1958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建厂元老中,有来自延安电影团、西北电影工学队、西北文工团、鲁艺等延安时期的文艺组织,正是这些在战火中孕育的红色血脉,奠定了西影发展的基石。60多年来,西影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在建厂初期边创作、边生产、边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改革,缔造西部电影艺术高峰,实现中国电影与世界对话;近年来深化改革振兴发展,树立起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标杆。进入新时代,只有坚持不懈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前进力量,不断丰富和发展“总有办法”企业精神,才能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突破重围、行稳致远,大力推动西影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省、电影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主要做法
党中央在延安13年,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内涵的延安精神。延安是新中国电影的诞生地,是新中国文艺为人民精神脉络的出发地。西影是新中国在西北地区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影片生产基地。西影传承红色血脉、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延安精神融入勇攀艺术高峰和可持续发展之中,使之不断放射出时代光芒。作为传承红色血脉的电影企业,西影在发展的各个时期和方面传承弘扬延安精神,走过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活力。尤其在以下三个阶段,用延安精神推动西影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践举措。
(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立西安电影制片厂
一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1955年中央决定在西北地区设立电影制片基地,选址西安大雁塔东侧。当时这里只有市委党校几幢平房,周围全是麦田和荒凉的坟地,连一条土路都没有,经费、设备以及专业人才都非常短缺。在齐腰的麦浪中,西影建厂元老们走出一条路,钻在麦田里丈量勘测,在农田中搭帐篷,修茅屋,风餐露宿,忍饥受渴进行基建,大干快上推进厂区建设。二是“边建设、边生产”。1958年8月23日,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三年前奔赴长影和科影刻苦学习的西影实习团回到西影,与前来支援的干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推进厂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创作生产,投入故事片、新闻简报等摄制。外景拍摄步行扛着又大又重的设备走几十里地,内景拍摄就在四面漏风的席棚里进行,且这里白天作为饭堂,只有晚上才能使用。三是记录人民和时代故事。1958年4月,西影第一部彩色纪录片《古都青春》开拍,记录古都西安的面貌怎样焕然一新。5月1日,拍摄的第一号新闻简报在西安平安电影院上映。9月,在四面漏风的席棚里开拍第一部故事片《雪海银山》,讲述全省植棉能手张秀芳的故事。当年还陆续投产了故事片、新闻片、纪录片共28部,记录和展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火热的发展情况和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随着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成立和发展,随后一二十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影胶片制片生产体系,拍摄出了《三滴血》《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影片,开创了西影历史。
正是传承发扬了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西影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建起制片基地,摄制出品了记录那个年代的作品,不怕吃苦、不畏艰辛成为西影的一种特质和标签。
(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创造西部电影的辉煌时期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为电影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国家电影局于1979年分别召开了故事片厂长会议、编剧工作会议、导演和剧作者总结学习会等会议,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实际,探讨了提高影片质量和电影创作中的有关问题,制定和颁发了《关于故事片创作生产及影片摄制的几项主要定额》《关于整顿和加强电影制片厂企业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有利于促进电影创作繁荣与生产发展的规定。西影对此积极响应,在观念、机制、用人、创作等方面大胆求变,开创了西影发展的辉煌时期。
一是积极适应新的形势。1978年实现历史转折之后,在电影理论研究日趋活跃、电影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密切加强的背景下,西影积极进行电影创作、生产的组织领导机构改善和调整,发扬艺术民主,大胆起用优秀青年导演,让艺术风格和个人爱好相近的人碰撞合作,出台系列奖励举措,激发沉寂多年的创作活力。西影的电影银幕走向真实,中青年为主的创作队伍茁壮成长。二是在全国率先实施“事转企”。1984年7月,省上批准西影实行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的厂长负责制,这也是全国电影厂第一家实现厂长负责制的企业;12月,西影成立了以吴天明为主任的改革委员会,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主动放弃事业编制和财政拨款,打破传统僵化的用人制度和分配机制,破除“大锅饭”、论资排辈等老旧观念,将竞争机制引入创作领域,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西影对内不拘一格起用新人,在创作上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大胆探索;对外形成一股巨大的吸引力,吸引并支持全国各地有想法、有才华的青年人才拍摄电影。改革的深入和创新浪潮的涌起,使西影的创作开始走向一个更为自觉、更为广阔的天地。三是开拓中国西部电影风格。1984年,在西影召开的创作会议上,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观看完《人生》后提出了“中国西部片”的概念,鼓励西影人“用电影的犁头耕种大西北这块正待开发的处女地”。西影人在这种理论引领下,更加自觉地扎根生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坚持现实主义,“把虚假赶出西影银幕”,立足西北地区的自然特色和人文风貌,了解研究西部的历史文化,让社会人、自然景、过往事在西部电影中交融,探索形成“西部电影”创作风格,缔造了新中国电影的艺术高峰。
正是传承发扬了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西影才能率先走出发展“冰封期”,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艺术创作方向,迎来了电影创作大繁荣的辉煌期。“敢为天下先”“结合实际大胆改革创新”也成为刻在西影骨子里的基因。
(三)推动延安精神与西影深化改革振兴发展实际相结合,凝结成具有生机的“总有办法”企业精神
2002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全面开放,国有电影企业普遍陷入发展困境,西影也面临着机制僵化、人才流失、创作乏力、债务缠身等发展难题,濒临倒闭。在走投无路的困顿下,西影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团结奋进的力量、干事创业的勇气、改革创新的锐气和持之以恒的信念,践行“总有办法”企业精神,直面主业停滞、生存困难的实际,于2016年开启新一轮深化改革振兴发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锐意进取创新,构建起以影视为主业、文旅传媒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战略格局,使老国企迸发出新活力,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全面深化改革振兴发展,迸发新活力
一是勇于直面遗留问题,敢啃硬骨头,用半年时间妥善解决资产纠纷不断、人员包袱沉重等13大类30余项历史遗留问题,为发展扫清障碍。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撤并部门和僵尸公司,打破“铁饭碗”观念,推进市场化用人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完善管理组织架构,确立西安电影制片厂、西部电影频道、数码公司、文旅公司、基金公司等下属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内在发展活力。三是确立企业发展战略,将“建成中国最美影视创作基地,重塑西部影视发展生态”等使命愿景扎根在干部员工心中,制定“百年电影企业、百亿电影集团”战略目标和以影视为主体,文旅传媒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战略格局,引航企业在高风险的影视市场中行稳致远。四是系统推进发展,采用“头痛医脚”的系统思维,而不是缝缝补补,同步推进遗留问题解决、机制体制改革、电影园区建设、重构主业生产体系等各项工作,并打造了一条以影视创作生产为核心,业务涵盖影视投资、宣传发行、文化金融、文旅策划、园区建设运营、栏目制作以及品牌推广等影视全产业链,步入发展快车道。西影的总资产从2016年不足5亿元到目前近50亿元,保持着每年30%的良性增长态势。
2.打造西影电影园区,重塑西部影视发展生态绿洲
一是秉承“无伤痕开发”“逆景区设计”等理念,修复60多年的老办公楼、摄影棚等建筑群,保留了胶片洗印修复及数字化生产线,系统梳理反映西部电影发展的15万余份艺术档案,建成电影放映设备藏量丰富的西影电影博物馆,收藏上万张纵贯全球电影发展史的国内外原版海报,将电影园区打造成为影视从业者心中的一座电影艺术殿堂。二是建成独具电影艺术特色的办公及商业空间,配套西影大厦、水下影视拍摄基地、西影TIME综合体等10余个产业项目及配套项目,入驻176家企业商户,年产值突破75亿元。
3.“一体两翼”相互赋能,丰富影视文化产品服务
一是影视主业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独具特色并浓缩着西影价值理念和艺术追求的“三大主张”和“西影十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沿着西部电影的创作方向,坚守对艺术纯粹、执着的不懈追求和精益求精,全新重构创作生产体系;全面启动新时代“西部电影”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成立西部电影研究中心、建立西部文学影视改编机制、启动西影青年导演支持计划、完善剧本创作评价及剧组管理体系、加强影视版权运营、策划移动拍摄基地等系列举措,构建更加完善的“西部电影”创作生产体系,为影视主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影视文旅方面,西影文旅作为“一体两翼”的“电影+文旅”创新平台,以60多年的电影艺术积淀为核心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功打造西影电影园区、易俗社·东邦哥主题文化街区,探索出项目规划建设、文旅策划运营、艺术商业创新、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成立西影城市更新与文化旅游研究院,打造城市更新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创新研究平台、交流传播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三是影视传媒方面,打造了西影视频网络视听平台、西部电影频道电视媒体平台、胶片影像修复中心以及西影数码制作基地,与“学习强国”、人民网、央视频、各大网络视频平台以及各地卫视百余家媒体机构建立战略合作,构建起了覆盖全国的融媒体传播矩阵。通过“人工智能逐帧修复”“影像色彩修复”等多项获国家专利的新技术,让不可再生的胶片资源重新绽放历史的色彩,成为全国电影胶片修复、胶片数字化的重要生产及科普基地。
4.有机融合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一是探索“影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创新打造“西影电影党课”,生动展现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故事,让广大党员在电影艺术中寻找初心、淬炼党性、坚定信仰,让红色基因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成立了“西影创想车间”,打造人才培养与输出、管理创新与实践、价值创造与传播的平台,建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总有办法”是延安精神在西影的传承弘扬,更是延安精神与西影实际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西影才能从一个老牌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勃勃生机的现代影视企业,也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往无前。
三、工作成效
(一)取得西部电影辉煌成就
作为中国西部电影的策源地,西影出品故事片300余部,制作科教片、纪录片、专题片近300部,生产电视剧180多部,各类影片共获得70余项国际大奖和270余项国内奖项,培养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家,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摇篮。在全国电影制片单位中,西影第一个在国际A级电影节获得最高奖项,为推动中国电影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树立国有电影企业改革标杆
2016年以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发建设电影园区、恢复影视主业生产、探索影视文旅跨界、加快传媒融合发展等举措,构建起以影视为主体,文旅、传媒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战略格局。人民日报头版以《老国企,迸发新活力》为题,深度报道西影改革发展的举措和成绩,西影的改革实践入选了中宣部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典型案例,树立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国标杆。
(三)影视文化休闲产品丰富多彩
依托西影电影园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业态配套,丰富供给主体、优化供给方式、提高供给质量,提升新型文化业态的比重。“西安艺术书展”“哇塞艺术潮流展”“塞尚·四季沉浸艺术展”等丰富的主题展览引领潮流艺术风尚;星空音乐会、艺术集市、城市露营等全年不间断的艺术活动为市民游客带来文化休闲生活新方式;西影研学创新中小学影视美培教育,获评陕西省青少年研学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影电影园区作为西安首个国家工业遗产项目、陕西省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陕西文化交流的“会客厅”、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影视拍摄基地,入选陕西省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也是市民游客了解电影艺术、感受电影魅力、体验电影生活的潮流艺术集散地。央视综艺栏目《灯火里的中国》在西影取景拍摄,展示古城灯火中的都市韵味。
四、总结思考
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是革命精神的继承,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要传承好发扬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断从中汲取力量,凝聚风雨无阻向前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动力,扭住既定目标,系统思维、真抓实干,发扬“总有办法”企业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全面加快“西部电影”高质量发展,创作更多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文艺精品,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一)坚定政治方向,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相融合
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守正创新,把思想行动统一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战略部署上来,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推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始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思想路线,不断锤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思想品格和作风;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铭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始终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攻坚克难、奋勇前进。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国有企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精神塑造与文化熏陶相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深度融合起来,以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牢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同时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质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集团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二)真抓实干,深化“一体两翼”,振兴“西部电影”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集团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按照省属国有企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创新发展思路、贯彻发展理念,不断深化“一体两翼”格局,以高质量发展实绩作为检验延安精神传承弘扬的成效。
在影视方面,“西部电影”是“西影影视”的根基,是西影存在的价值,要突破以“黄土”为主要表征的西部电影,打造“西部电影”的百花园,让各类鲜明的电影类型在这里百花齐放,通过加强西部文学影视改编、设立西部电影研究中心、实施青年电影人才计划、完善项目投资管理、探索版权运营新模式,构建起全新创作生产体系,并创新研发“汉语电影内容AI辅助创作平台”,前瞻布局XR电影产业,积极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升级西部电影创作生产体系;在文旅方面,立足陕西,放眼全国,加快“走出去”步伐,以电影基因赋能“城市更新”,致力于成为延续城市文脉,保留城市温度,提升城市品质的践行者;在传媒方面,充分凸显“电影+融媒体”的传媒属性,持续推进西影视频、西部电影频道全国品牌落地,积极参与全国性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活动,深度参与全国各类电影节及重大影视活动。同时,从管理创新、资金保障、人才支持、协同意识、企业文化塑造等方面做好西影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保障,让西影成为能创作艺术精品的西影,让西影人成为陕西人文化自信的代名词。
(三)联合挖掘资源,提升红色教育
延安是新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西影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都扎根于延安红色沃土,共同传承红色基因,拥有深厚的合作基础。西影独特的文化艺术空间和综合丰富的艺术形式,是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宝库;珍贵的红色经典、纪录片等影像资料,动态鲜活地、艺术性地展示了延安时期的红色故事,是课堂教学丰富的、不可替代的红色宝库;西影“总有办法”的创业精神、改革精神、突围精神、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是在教学中需要突出强调、充分展示的精神宝库。以共建“现场体验教学点”为契机,西影和延安干部学院优势互补、融合互促,共建可持续更新的红色影像资源数据库,深入挖掘、保护和修复红色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共建电影博物馆及电影级影音视听教室,在校园中打造具有艺术美感的学习延安精神的物理空间;共建“延安精神可视化工程”,持续性推动可感、可见、可体验的教学形式创新,探索党课教学与影视艺术、视听技术相融合的新路径,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展示好、表达好、解读好伟大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