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集贤园。(高新区供图)
位于临潼区的三高年产两万台(套)高压智能泵阀生产研发基地项目,计划研发生产“以国代进”智能泵阀,为陕鼓、陕煤等企业提供产品和工艺配套,项目已进入地上结构施工阶段,钢构部分正在进行CFG桩施工;
伊顿电气集团亚太区新能源产业基地落户高新区,该基地将建设现代化厂房及6条智能生产线,以数字化全流程管控驱动低碳精益生产;
位于西咸新区的南山控股(西安)先进装备产业园项目,重点引进工业机器人、新能源三电系统、高端数控装备等硬科技项目,一批次15栋厂房已实现封顶……
7月,在西安先进制造业的版图上,多个项目迎来关键节点。
今年以来,西安深入开展创新平台效能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工业倍增和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金融赋能科技产业创新发展“四项行动”,用亮眼的项目建设成绩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新平台提升能级
构筑原始创新策源地
7月29日,记者在位于经开区的大医集团研发中心看到,一台名为“太极”的放疗设备正在进行出厂前的最后检测。
这台融合医用直线加速器、伽马刀技术的设备,于2023年获得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成为中国首个获此认证的大型医疗装备。“太极”的诞生,是西安创新平台驱动原始创新的生动缩影。
“创新平台上的产学研合作,让我们打赢了这场突围战。”大医集团相关负责人感慨道。自2016年起,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强力支撑下,大医集团携手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等搭建产学研平台,历经6年攻坚,“太极”问世,标志着中国放疗设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事实上,西安的创新平台建设远不止于此。
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市已构建6家国家级、35家省级、129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的三级创新网络。今年5月,西安6家中试平台入选国家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初步名单。不仅如此,高新区、经开区等区域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建设了光子、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航空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聚集区。
从实验室的尖端突破到产业的集群迸发,西安以系统化、多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构筑起孕育原始创新的坚实策源地。这些平台如同强大的“创新反应堆”,为这座城市积蓄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磅礴力量。
新技术加速落地应用
从实验室迈向广阔天地
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加速落地与示范应用,是打通从创新到产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7月18日,一架搭载精密仪器的载货无人机从位于高新区的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腾空而起,15分钟后,精准降落在约17公里外的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这是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至秦创原·西安科创基金园低空物流航线正式划设以来的首次成功航行。
“从包裹起运到派送完成,传统人工配送大约需要45分钟。使用无人机配送,效率大幅提升!”西咸新区无人机试飞基地副总经理张弛介绍道,这条航线将承载西咸新区及高新区企业之间科技成果样品、精密仪器、研发材料等高附加值、轻小件物资的高频次运输,以“空中快线”模式打通创新要素流动通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的示范应用,正在从单一类别迈向系统化场景,西安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积极部署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其更好地实现应用。
今年3月,西咸新区开放区内186条道路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为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测试环境和应用场景;6月,西安城市照明AI巡检车正式“上岗”,首批6辆城市照明AI巡检车依托视觉识别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秒级识别灭灯、灯具损坏等故障并自动派发工单……
这些规模化、集成化的示范应用,为本地科创企业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工业倍增与产业链发展深度协同
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持续提升。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工业倍增计划与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协同。
在西安高新区集贤园,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项目如同磁石,吸引全球优质配套产业在此聚合。法国声学部件巨头泰孚集团携4000万元投资落地,为比亚迪相关车型供应核心部件;集贤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地11栋厂房拔地而起,35家配套企业即将构建起辐射陕汽、吉利的新能源枢纽。一条自主可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
聚焦攻克关键环节、补齐短板弱项,西安的产业布局目光长远。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依托陕汽、比亚迪等龙头企业,西安正在加速构建“零部件-整车-后市场服务”的完整链条;在航空产业领域,以西飞、西航等为龙头,聚集了众多研发机构和配套企业,着力突破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等关键技术;在光子产业领域,依托西安光机所等技术策源地,打造从材料、芯片到器件、系统的全产业链条。精准的链式思维,使西安产业发展的方向更清晰、根基更牢固、韧性更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正在成为西安科创企业长成“参天大树”的重要保障。
西安以制度创新破解科技企业融资瓶颈,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政银保协同、专项基金引导等举措,搭建起覆盖“初创-成长-成熟”全过程的金融服务生态。
针对研发高风险痛点,陕西首个“研发保+研发贷”项目在西安落地,通过保险兜底研发中断风险、银行配套专项贷款,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提供500万元研发资金及150万元风险保障,实现“科技保险增信”“风险全程可控”,助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研发风险高等难题;高新区设立1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构建“股贷债保服”联动机制,单家企业50万元专项资金最高可撬动3000万元市场融资,惠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硬科技企业……
不难看出,通过政策链、资本链、服务链“三链融合”,西安正在加速培育科技金融生态雨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四项行动”的持续深入开展,西安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这座城市全力以赴,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记者 李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