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办理这类事项至少需要半年时间,这次‘特事特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政府的诚意。”5月6日,陕西华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威科技”)高端新材料及装备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负责人王兵说,沣东新城政务服务中心主动组建“项导跑团”,为项目定制增值服务流程图,将开工前手续办理时间压缩到20个工作日,项目可提前3个月动工。
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石化大道西段的华威科技厂区内,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一件大型发电机转子轴锻件精准成型。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企业,用24年时间从一家普通民营工厂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背后有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执着,也有政府“精准滴灌”式的扶持。从政策辅导、用地协调到审批提速,相关部门的服务帮助华威科技走上发展快车道。
2024年,华威科技启动投资3.43亿元的高端新材料及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建设计划,却因用地问题迟迟未解决而停滞。得知企业陷入困境后,沣东新城管委会负责人带队到企业调研,仅用两个月便协调解决了用地问题。
“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五证联办’‘拿地即开工’模式,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王兵说。
这样的“护航”并非个例。早在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时,西咸新区工信局便组织专家团队上门,逐条解读政策要点,协助申报材料准备事宜,将准备周期缩短20%。
“他们像导师一样‘手把手’辅导,最终我们一次通过评审。”华威科技董事长助理南振祥回忆道,针对企业产能不足的痛点,沣东新城连续3年举办专项政策培训,通过“一企一策”精准对接上级资源,助力企业将产能提升30%,为承接航空航天领域大额订单打下基础。
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华威科技将更多精力投向技术攻坚。
近3年来,华威科技研发投入占比超5%,累计攻克行业技术难题20余项,37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中有15项发明专利直接转化为电机轴、超高压压裂泵阀箱体等核心产品,支撑企业80%的营业收入。
华威科技投建的智能制造基地内,真空自耗炉可将高温合金熔炼成航空航天专用材料,传感器实时采集的10万组数据通过工业互联网分析,自动优化生产工艺。“过去老师傅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说话。”王兵指着监控大屏介绍,数字化改造使产品合格率升至99.5%,能耗降低18%,客户交付周期缩短30%。
2024年,华威科技营业收入增长40%,核电领域订单增长50%。
在华威科技的战略布局中,新基地达产后年产能将达5万吨,重点突破超导材料、高温合金、航空新材料等领域技术难题。企业突破某舰船驱动轴锻件的关键技术,产品综合性能达国内领先水平,成功跻身大国重器行列,为海洋装备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从默默无闻到行业标杆,华威科技的成长印证了一个道理:在政策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小巨人”也能托举大国重器。(记者 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