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榜样教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抗击新冠疫情青年榜样践行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意蕴。针对爱国主义教育榜样缺乏时代性,脱离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现状,课题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教育实践等方法,围绕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青年榜样库建设和应用,开展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一、剖析了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其原因。本课题通过访谈调研与案例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需要时代化、方法路径需要创新、教育评价需要改进。
二、提出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内涵。本课题通过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爱国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梳理和总结,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出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的文化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爱国主义的动力源泉、开拓创新是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劳动是爱国主义的实践路径。
三、剖析了抗击新冠疫情青年榜样库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本课题认为抗击新冠疫情青年榜样彰显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抗击新冠疫情青年榜样库建设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回归生活的创新实践。
四、提出了基于抗击新冠先进青年榜样库建设和应用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本课题提出要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平台,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青年榜样库建设长效机制。
课题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学术视野,找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对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支持大学生在后疫情时代投身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研究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实践活动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支持。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内容。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广大90后、00后青年践行爱国主义,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的典型。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中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给予了充分肯定。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广大青年亲身经历、感触深刻的历史性重大事件。及时挖掘和整理新时代青年学生在这一事件中践行爱国主义的优秀案例,并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实践中,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思路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传统领域,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对体现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新时代青年特征的优秀典型案例库建设,以及案例库建设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相关研究开展不足,缺少基于新时代青年行为的案例教育,总是在讲过去的故事、别人的故事,没有真正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脱离了新时代青年的生活。
据此,本课题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教育实践等方法,深入挖掘和整理新时代青年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出的优秀案例,以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核心要素,建立具有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优秀案例库,剖析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行为的知行转化内在机制和中介因素,进而应用案例库素材,探索实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三)课题研究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学术价值:本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结合青年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爱国主义行为,进一步深入阐释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核心要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学术视野。
应用价值:一是找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对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四个自信”,支持大学生在走进社会后投身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支持。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分析
受到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和教育后现代性的深刻影响,以及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90后”、“00后”正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疏离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之外,在内容、方法路径和评价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不适应时代而亟需改进的地方。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需要时代化
对于成长在国家和平安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繁荣稳定时期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民族危亡”、“一穷二白”、“艰苦奋斗”、“舍身取义”更多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表述,缺少切身的体会与感悟。这就导致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性而陷入了概念化和形式化误区。新时代一切有益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铺路架桥 ”、“添砖加瓦”的实践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引导当代大学生从抽象的“要爱国”深化为“怎么爱国”的具体实践,就需要深入挖掘和科学凝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涵,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二) 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路径需要创新
涂尔干认为“教育学是科学,而教育是实践,两者相辅相成,却截然有别”[1]。但是学科化倾向使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走向了科学化误区,忽视了对大学生个人情感、心理需求、现实困惑和生活世界的关注。大学生被视为“爱国主义”知识的灌输对象,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他者”。失去了教育的主体性大学生选择“沉默”作为一种表达,进而放弃了在生活中的能动的选择。爱国主义教育要关注经济环境、信息技术和社会生活发生的丰富多样和复杂的变化,以及这样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认知、知识获取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惑、所难,有针对性地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路径,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对奋斗创造幸福、实现价值的情感认同。
(三)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评价需要改进
爱国主义知识向爱国主义行为的转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之一。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难免出现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迎合式参与”,干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即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的评价。最终对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评价转向为对爱国主义教育动机的评价。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规律性,同时又和其他体系融合贯通,共在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共同场域。大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因此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也应融合于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过程性的评价。
三、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内涵
(一)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的文化灵魂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延绵不绝的文化灵魂。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历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追求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会有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挽既倒于狂澜。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正是千千万万的平凡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夺取了抗疫的重大战略成果,生动展现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
(二)伟大梦想是爱国主义的动力源泉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被证明的正确的、有价值的,对人们的行为有着激励和鼓舞的作用,既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理想信念是凝心聚力的旗帜、指引方向的灯塔;对于个人而言,理想信念是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支柱。二者契合一体,就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伟大梦想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也是个人实现永恒价值的时代机遇。正是有伟大梦想的指引,亿万中国人民的个人奋斗才能汇聚小流,以成江海,产生磅礴的力量。
(三)开拓创新是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持续的、高质量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创新的高地。我国自主培养的人才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了主体作用。因此,高校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需要教育大学生刻苦学习真学问,积极增长真本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劳动是爱国主义的实践路径
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财富,还是实现梦想,克服困难,实现价值的唯一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再美好的理想,不通过劳动一步步去接近,去实现,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这就需要高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抗击新冠疫情青年榜样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
如何将爱国主义落实到生活中而非简单的“键盘”爱国、“点赞”爱国、“转发”爱国,是目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榜样是主流价值观的承载者和践行者,是先进思想、行为和成就的集合体,是主流价值观的显性的人格化表现。榜样教育就是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价值,通过选树、挖掘、宣传和表彰榜样,引导被教育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并最终能够在行为上落实和传承主流价值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
(一)抗击新冠疫情青年榜样彰显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榜样教育的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先后选树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张思德、刘胡兰、雷锋等光辉榜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全党向先进典型王继才、黄大年、李保国、张富清等学习作出指示批示,在各领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学习浪潮,影响和感染了一大批人。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为代表的广大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疫,发挥了很大作用,彰显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抗疫初期,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返乡,基于学生在校的传统组织动员模式尚未适应疫情形势发展要求。但是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闻声而动,第一时间自觉参与到所在社区、村镇、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或直接参与病患救治工作,或以辅导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学业、参与流行病调查、社区巡防、数据统计等基层实际工作,平凡而又不可或缺。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交小桐-疫情防控青年先锋队”就有数百名返乡志愿者参与各种疫情防控工作。全国各高校均有众多大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形成了一次少有的、广泛参与的公共性活动。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广大青年以及时性、多样性、主动性和广泛性的实际而具体的行动,践行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
(二)抗击新冠疫情青年榜样库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涌现出各类具有爱国情怀的先进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鼓舞人。抗疫青年榜样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关键时期涌现出来的最新的践行爱国主义榜样群体,无疑具有重要的榜样价值。2020年以来,各高校围绕这一群体陆续进行了表彰、事迹宣传、典型报道等活动,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抗疫青年榜样库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榜样宣传教育路径,是以高校抗疫青年榜样为主要对象,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由大学生社团进行结构化访谈、标准化整理、思政教师深化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案例包括抗疫青年榜样的个人信息、发生背景(情境)、事迹内容、个人抗疫期间的见闻、感悟与思考。特别是,案例库建设还包括抗疫青年榜样对本人主动参加抗疫工作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党组织(政府)的号召、父母言传身教等家风的影响、红色基因传承、党团员身份、校风校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观等)。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进一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对抗疫青年榜样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剖析,并提出反思性的教学指导意见。案例库不仅包括采访原始记录、标准化档案等文本信息,还包括了抗疫青年榜样工作期间的照片、视频等资料。案例库建设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榜样教育的简单的举例式的事迹介绍模式,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标准化的、反思性的、实践性的和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指导文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具体实践,也是对抗疫青年榜样这一时代群体的客观记录与理论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进和规范的实践[2]。案例库不仅能够用于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还能够用于思政课教学和改革,充分挖掘了抗疫青年榜样的时代价值,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三)抗击新冠疫情青年榜样库建设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回归生活的创新实践
生活是榜样教育的本源与归宿。榜样教育之所以能够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在于榜样作为一种外部因素,给予了受教育者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在特定环境中的应然状态的间接经验。这种经验本身来源于榜样和受教育者共同的生活,且是被生活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这种间接经验由于能够引发受教育者和榜样在共同情境下的共通感而引导受教育者对于榜样所承载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并激励受教育者在遇到类似环境时能够采取这个社会所要求的相同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这个生活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生活,而是指向有目的的生活[3],是榜样和受教育者共在其中的共同体。榜样和受教育者不是彼此的他者,而是呈现出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只有受教育者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榜样教育所弘扬的主流价值观,榜样教育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与目的。
回顾张思德、刘胡兰、雷锋等榜样的共同点可以发现,他们无一不是模范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命题和主流价值观,因而能够被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认知、理解、认同和响应,并产生了巨大的引领作用。但是在教育偏离实践原则而走向科学化的影响下,传统的榜样教育逐渐脱离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大变局时代,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国内长期和平稳定发展,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思维认知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精神需求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榜样的革命战争、艰苦奋斗的时代背景缺少直观的、切身的感受。另一方面,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工具理性主导下的教育遇到了祛道德化和权威化的尴尬[4]。榜样选拔自上而下的单一选拔模式、榜样形象的一元化和片面“高大上”,教育方式的程式化,使得受教育者产生了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距离感,难以触及受教育者的内心,抑制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效能感。榜样教育陷入“自话自说”低效境地。
2020年席卷全球且仍在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将成为当代大学生记忆深刻的共同经历。而抗疫青年榜样,昨天还是一起“佛系”的孩子,今天就是抗疫一线战士。曾经感觉距离遥远的英雄,现在就是身边熟悉的同学、朋友。他们也曾有过同样的犹豫、恐惧,但是还是坚定地说出“我可以”,表现出自主、自为、能动的主体性。爱国主义再不是口号,就是抗疫一线平凡、细小、现实和具体的工作。抗疫青年榜样学生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客体转变为践行爱国主义的主体,其本身蕴藏着巨大和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意蕴。对于当代大学生,抗疫青年榜样是共同生活世界中亲近的、可信的、可学的鲜活个体。因此,抗疫青年榜样库建设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回归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创新实践。
五、基于抗击新冠疫情青年榜样案例库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抗疫青年榜样是践行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典型代表群体,也是在抗击新冠疫情大背景下的时代产物。以抗疫青年榜样库建设为路径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见的、具体的行动,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认同和爱国主义实践的统一。
(一)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爱国主义
开展基于抗疫青年榜样库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在大学生中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爱国主义的系列重要论述,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本质体现和突出特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结合2020年抗疫过程中中外疫情防控举措和效果比较,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取得抗疫阶段性胜利,成为2020年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的原因,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巩固爱国主义在大学生内心的主流价值观中的首要地位。
(二)发挥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
基于抗疫青年榜样库在大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大学生自我反思和内生动力,鼓励大学生主动践行爱国主义。将榜样库应用到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内容中,根据案例库指导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回答和化解学生内心的困惑和问题。通过党团班级等基层学生组织的主题党日、团日、班会等形式,鼓励学生,特别是榜样库典型的报告、交流,发挥朋辈交流的优势,增强抗疫青年榜样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深化青年榜样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提高大学生学习青年榜样的自我效能感。将宣传抗疫青年榜样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抖音、微博、动漫、卡通等多媒体形式、网言网语等新的话语模式,广泛宣传抗疫青年榜样的事迹。在宣传抗疫青年榜样时,特别注意要克服传统宣传模式中“高大上”、过于美化、抽象和政治化的超生活性表达方式。加强对青年榜样的关心和爱护,提高青年榜样的自豪感和自律性,鼓励青年榜样不断成长和进步,保持榜样的公信力和示范性。
(三)构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平台
基于抗疫青年榜样库在大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突出展示青年榜样践行爱国主义的具体行动。一方面,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克服松懈、麻痹、厌战思想,积极参加学校和当地疫情防控工作,以及认真做好个人防护,遵守疫情防控规定,就是学习抗疫青年榜样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学习科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活动等劳动实践,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终身学习和发展能力,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也是学习抗疫青年榜样的具体体现。因此应该把宣传抗疫青年榜样贯穿到大学生劳动教育和实践各个环节,用劳动成效检验抗疫青年榜样教育的实效。
(四)完善大学生爱国主义青年榜样库建设长效机制
抗疫青年榜样库建设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实践,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青年榜样,更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建设思路和模式。前进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涌现出新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榜样。因此要完善榜样库建设长效机制,一方面对入库榜样发展进行跟踪、完善,及时充实新的事迹和成果,同时替换不再适合宣传的榜样;另一方面,要及时采集和整理新的榜样,丰富和发展榜样库,始终保持榜样库建设对大学生生活和发展的关注,发挥榜样库对学生发展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张新平,冯晓敏.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内涵、价值与要点[J].现代大学教育,2020,(4):100-104.
[3] 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4] 陈卓.当今中国榜样教育之尴尬——后现代主义的解读[J].青年研究,2006,(12):42-46.